量化交易如何破解‘赚指数不赚钱’困局?
最近美联储内部的分歧让我这个量化交易老手都感到震惊。19位官员组成的委员会中,鸽派与鹰派的对立格局愈发明显,这种罕见的对立局面让我想起了A股市场那些“赚了指数不赚钱”的尴尬时刻。

一、美联储内部分歧的量化解读
美联储以10比2的投票结果决定降息25个基点,但有趣的是,两张反对票分别来自支持更紧缩货币政策的鹰派和支持更宽松货币政策的鸽派。这种局面在美联储历史上极为罕见,就像A股市场上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交易行为。
摩根大通的分析显示,当前立场最为鸽派的六位官员中,有五人是美联储理事。而地区联储主席则主要由鹰派和中间派占据。这种结构性分歧让我想起了A股市场上机构与散户的博弈格局。
二、从美联储到A股:赚指数不赚钱的真相
自从10月28日上证指数越过4000点以后,很多散户都在抱怨“赚了指数不赚钱”。这让我想起了量化数据揭示的一个残酷事实:4月7日到10月30日期间,上证指数涨幅为19.6%,但仅有四成个股跑赢指数。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阶段所有上涨的4200家个股当中,有4000余家的振幅大于30%。这说明不是市场没机会,而是大多数散户没有把握住机会。就像美联储官员们对政策走向持有“强烈不同的观点”一样,市场中的大资金也在用不同的交易策略收割散户。
三、量化数据揭示的交易行为真相
做投资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趋势,但什么决定股价趋势呢?政策?业绩?资金流向?在我十多年的量化交易经验中,这些不过是表象。真正决定股价趋势的是资金的交易意图,尤其是大资金的交易行为。

展开全文
上面这两只股票都是高位调整后出现反弹,这种走势让很多散户纠结。左侧股票的上涨是一波三连板,右侧的股票则是“进三退一”的节奏。但仅凭走势很难判断其真实意图。
四、量化系统如何识别机构震仓
我的量化系统提供了交易行为数据图,和传统走势图相比,它多了两组关键数据:
第一组是“主导动能”数据,反映做多、回吐、做空和回补四种交易行为。
第二组是“机构库存”数据,反映机构大资金的活跃程度。

当交易行为呈现蓝色“回补”行为,同时橙色“库存”活跃时,就表示机构资金在“补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震仓洗盘”。相反,如果没有机构资金参与的“回补”行为,大概率就是散户在补仓。
五、量化视角下的市场验证
让我们看看实际结果如何:

左侧是“机构震仓”行为,在机构诱空之后迅速回补,股价继续上涨。右侧则是典型的散户抢反弹,虽然也有上涨,但好景不长,很快继续调整。
这就像美联储内部的分歧一样,表面上看都是反对票,但背后的动机和意图完全不同。量化数据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帮我们看清这些本质区别。
六、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面临的挑战,某种程度上也是每个投资者面临的挑战。市场永远充满分歧和博弈,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工具来应对。
我建议普通投资者:
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关注量化数据揭示的交易行为
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
保持理性和耐心
就像美联储官员们需要数据支持决策一样,我们投资者也需要可靠的数据支持交易决策。量化工具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帮我们看清市场本质,避免被表象迷惑。
七、结语:量化思维改变投资格局
从美联储的内部分歧到A股的“赚指数不赚钱”,市场永远充满博弈。但量化数据给了我们看清真相的工具。就像鲍威尔需要凝聚共识一样,我们投资者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资逻辑。
记住,市场中最赚钱的永远是那些看清本质的人。量化思维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量化思维是万万不能的。
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旨在分享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部分数据如有疏漏,欢迎指正。本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收费荐股行为,谨防金融诈骗。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