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美元到“电力人民币”:中国如何用电撬动全球货币霸权?

电力即货币:人民币为何锚定“一度电”?
在全球迈向未来的征程中,电力与算力将成为主导时代的两大核心要素,其中电力更是支撑算力运行的根本基石。基于此战略认知,中国可依托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各项举措,创新性地构建“电力人民币”体系。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表示,伴随能源结构革新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纵深发展,电力与算力的深度融合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
这一判断并非抽象推演,而是基于能源与货币关系的现实演进。历史上,货币信用往往建立在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之上。英镑依托煤炭驱动的工业革命,美元则绑定石油构建起“石油美元”体系。如今,全球能源结构正经历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电力的系统性迁移,电力作为最基础、最广泛、最不可替代的能源形态,其战略地位持续上升。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风电、储能、输配电等环节均具备全球竞争力。2024年,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58%,光伏组件出口量连续十年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国内电力市场已实现高度数字化,电力交易、结算、调度系统具备实时性和可追溯性,为电力作为货币锚提供了技术基础。
从需求端看,全球对电力的依赖正呈指数级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将突破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国用电量。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AI模型训练等新兴场景对电力的需求刚性极强,且对电价高度敏感。中国通过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和特高压输电网络,已将西部绿电成本压降至0.2元/千瓦时以下,远低于欧美传统电价水平。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若能绑定电力这一“硬需求”,不仅能在国际贸易中提供稳定的结算媒介,也能为全球产业链提供成本可控、来源清晰的能源支持。这种锚定方式不同于石油的“期货化”或黄金的“静态储备”,而是基于实时消费、持续流动、可验证的能源使用行为,具备更强的信用基础和扩展潜力。
从雅江到苏阿皮蒂:中国如何输出“电力系统”而非只是电站?
2025年7月,雅江集团作为第99家央企正式挂牌,承担开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资源的战略任务。该项目年发电量预计达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大坝的1.5倍,被视为中国“绿电基建”能力的集中展示。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输出电力项目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打法:不仅卖设备,更卖“能源系统+金融结算+运维培训”的全套解决方案。
展开全文
以中老铁路沿线光伏项目为例,中国企业在列车车顶和沿线站点部署200兆瓦分布式光伏,年发电量约3亿千瓦时,全部以人民币计价结算。老挝电网公司每日需向广西电网支付约82万元人民币电费,资金直接流入昆明离岸账户,形成实质性的人民币外汇储备。这种模式不仅规避了美元汇兑风险,也使老挝央行首次在本土之外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

在非洲,中国水电企业承建的几内亚苏阿皮蒂水电站,装机容量750兆瓦,占全国总发电能力的三分之一。项目交付内容包括大坝、水轮机组、输电线路、自动清淤机器人及一座水电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当地技术人员800余人。项目电价设定为0.25元/千瓦时,远低于当地柴油发电成本(约0.8元/千瓦时)。更为重要的是,项目采用“电力人民币债”模式融资,即通过香港资本市场发行熊猫债,提前锁定未来五年电费现金流,实现人民币回流。
在拉美,中国国家电网承建的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横跨2000公里,将亚马逊流域水电输送至东南部工业区。项目建成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每月需支付约5亿元人民币电费。过去,这笔资金需经雷亚尔→美元→人民币三次兑换,汇兑成本高达2%。如今,国网通过在香港发行熊猫债,提前将未来五年电费收入证券化,实现人民币直接回流,巴西方也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
这些项目的共同特征在于:中国不仅提供电力基础设施,更通过人民币计价、债券融资、离岸结算等手段,将项目现金流转化为人民币资产。这种“能源+金融”一体化输出模式,使中国电力项目在海外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粘性,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持续的实物锚定。

边缘包围中心:中国电力如何切入全球能源“裂缝市场”?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传统能源体系面临供需错配、价格波动、基础设施老化等多重挑战。欧洲在激进推进绿色转型过程中,电价持续高企,2025年德国工业电价已升至0.4欧元/千瓦时,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的0.5元/千瓦时。美国虽拥有丰富天然气资源,但电网老化导致供电稳定性下降,2025年加州限电时间已超过2000小时,AI数据中心扩张受限。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力系统的成本优势、稳定性和系统性输出能力,正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亚非拉等“边缘市场”,中国电力项目不仅提供能源,更带来货币、技术和产业体系的综合解决方案,形成“边缘包围中心”的战略态势。
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2024年中国寰泰能源在当地建设500兆瓦风电项目,全程采用人民币结算,涵盖设备采购、融资、运维和电费回收。项目电价设定为0.27元/千瓦时,低于当地天然气发电成本(约0.35元/千瓦时)。乌方无需通过美元兑换,即可直接使用人民币支付,显著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项目建成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力公司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结构,占比达8%。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在草原上建设7亿元人民币光伏项目,合同明确采用人民币计价。此前,哈方因本币坚戈波动剧烈,曾多次在能源支付中出现违约风险。此次采用人民币结算,不仅稳定了项目现金流,也使哈方央行首次在离岸市场持有人民币存款,形成实质性的人民币储备。
在非洲,中国电建在安哥拉承建的卡古路卡巴萨水电站,位于深山峡谷,地质条件复杂,雨季泥石流频发。中国团队采用“水下爆破+高边坡锚固”技术,在217米高悬崖上建成面板堆石坝,装机容量2170兆瓦,使安哥拉全国发电能力翻倍。项目电价设定为0.22元/千瓦时,远低于当地柴油发电成本。项目采用人民币结算,安哥拉央行通过出售电力收入,直接获得人民币流动性,用于采购中国设备和技术服务。
这些边缘市场的共同特点是:能源需求旺盛、本币波动大、美元获取成本高。中国电力项目以人民币计价,不仅提供稳定能源,也提供稳定货币,形成“能源+货币”双重吸引力。随着项目数量增加,人民币在这些国家的使用频率和储备比例持续上升,逐步构建起以电力贸易为基础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抽掉三把椅子:电力人民币如何拆解美元霸权底座?
石油美元体系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石油结算、黄金储备、美债流动性。中国通过电力人民币战略,正逐步削弱这三根支柱的全球垄断地位,构建以电力为基础的新型货币循环体系。
第一根支柱是石油。全球约80%的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构成美元需求的核心来源。中国通过大规模新能源输出,使电力在多国能源结构中替代石油。例如,2025年中东地区从中国进口光伏组件占全球总量80%,部分国家开始以人民币结算相关设备采购。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部分地区已实现“光伏度电成本低于等热值石油成本”,石油作为能源锚的地位被逐步削弱。
第二根支柱是黄金。黄金作为传统储备资产,具备价值稳定、全球通用等优势,但缺乏现金流属性。中国通过电力人民币债券,将电费收入转化为可交易、可抵押的人民币资产,具备比黄金更高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例如,2025年中国企业在巴西、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国发行的电力人民币债券,利率设定在2.8%左右,远低于同期美债收益率(4.5%),且可用矿产、粮食等实物资产抵扣,受到多国央行和主权基金青睐。

第三根支柱是美债。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资产,美债提供美元流动性和信用背书。中国通过电力项目现金流,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构建起以实物能源为支撑的人民币资产池。2025年,中国电力企业已在海外发行电力人民币债券超3000亿元,覆盖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形成实质性的人民币回流机制。这些债券不仅提供稳定收益,也具备实物资产支撑,逐步成为全球资金配置的新选择。
伴随中国跨境输电网络逐步向周边国家延伸,以及雅砻江流域超级能源项目的相继落地投产,一个以我国为枢纽节点的区域性能源互联体系正加速成型。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认为,展望未来,当世界各国的数字计算能力、先进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活动均深度依托于中国的稳定电能供给时,基于电力贸易结算的“电力人民币”构想便有望从理论走向现实,届时这一新型货币形态或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
从货币战略角度看,电力人民币并非简单的结算货币替换,而是一种基于实物能源、实时需求、系统输出的新型信用体系。它通过能源系统的嵌入,实现货币影响力的外溢,具备比传统货币锚更强的渗透性和持续性。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电力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将持续上升,电力人民币的战略价值也将进一步凸显。

结语:
电力人民币并非概念炒作,而是基于成本优势、系统能力和金融创新的综合输出。它通过能源系统的嵌入,实现货币影响力的自然延伸,具备比传统货币锚更强的现实基础和扩展潜力。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电力人民币或将成为解构美元霸权的重要力量,重塑全球货币格局。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评论、点赞和分享哦!~~
热推新书《AI提问大师》《DeepSeek应用能手》现已上架!

免费电子书:结构化思维 | 荆棘商途 | 年度十词 |创新企业案例 | 区块链金融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数字应用:《AI人工智能》《数据资产》《大数据》
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智慧交通》《碳资产》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转》《零售业数转》《中小企业创新》
产业数字化:《银行金融科技》《电力能源互联网》《烟草数转》
创新与思维:《数字化思维》《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创业导师》





评论